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祁玉潔
初夏的蘭州新區秦川園區,陽光傾灑在銀色地膜上泛著光澤,宛如給大地披上了一層銀色鎧甲。地膜表面,耐鹽堿作物隨風搖曳,充滿生機。智能化滴灌系統將“生命之水”精準輸送到每株作物根部。這片曾有“春種一斗籽,秋收半升糧”之稱的鹽堿灘,正上演著由“白”轉“綠”的生態奇跡。
今年,秦川園區成功獲批2025年鹽堿耕地綜合治理利用試點項目,獲得省級專項資金1000萬元,計劃實施1萬畝鹽堿地改良治理。
“我們正與時間賽跑,為鹽堿地開出良方。”項目負責人李德蒼站在核心示范區,眼神堅定。自項目啟動以來,團隊構建起“良種+良肥+良法=良田”的綜合治理體系,針對不同鹽堿化程度土地實施梯度治理。
目前,項目已完成1萬余畝梯度試驗田建設。重度鹽堿地上,玉米、油葵、甜高粱破土生長;中度鹽堿地中,蕎麥、藜麥長勢喜人;輕度鹽堿地內,胡麻、馬鈴薯、玉米與大豆茁壯成長。科研人員持續監測作物生長數據,為后續推廣積累經驗。
秦川園區25.32萬畝鹽堿地占耕地總面積近九成,治理形勢嚴峻。園區創新提出“病理分級診療”理念,從工程、農藝、生物、化學四維施策:通過滴灌控鹽技術實現節水節肥;采用翻耕松土、“上膜下秸”覆蓋技術配合有機肥改良土壤;按鹽堿等級種植耐鹽作物;施用土壤調理劑與酸性水溶肥調節酸堿度,恢復土壤團粒結構。
“我們將聚焦鹽堿耕地特色農業,以科技提升產能,為保障糧食安全探索新路徑。”秦川園區中農林水務局副局長胡建利表示。通過“改地適種”與“改種適地”雙輪驅動,項目區中度鹽堿地預計增產15%,將為全國鹽堿地治理探索“秦川方案”。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