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馬如娟
夏收時節的慶陽大地,處處是忙碌的身影。八十年來,一首《軍民大生產》在這里傳唱不息,這首改編自慶陽民歌《推炒面》的經典旋律,既鐫刻著陜甘寧邊區軍民自力更生的紅色記憶,也見證著這個革命老區在新時代的壯闊變遷——從抗戰時期保障前線的“隴東糧倉”,到如今“東數西算”工程中的西部算力樞紐,慶陽正以“紅色基因”為根脈,在新時代不斷煥發著新活力。
“慶陽地區先后有3000多名青年參加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慶陽也被稱為‘隴東糧倉’,作為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抗戰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先后提供公糧達2億多斤,為陜甘寧邊區和抗日戰爭提供了豐厚的物資保障。”南梁干部學院副院長張全鈺介紹。
硝煙散盡,精神永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紅色基因,依然是慶陽發展的精神密碼。多年來,作為“隴東糧倉”的慶陽,一直是農業大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90萬畝以上。這幾年,慶陽市不斷加大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力度,老區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現在我們李嶺村發展好得很,既能在家里干活,又能在家門口打工,婦女們還能掙點零花錢。”慶陽市西峰區什社鄉李嶺村村民彌彩霞笑著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李嶺村修通了路,村民吃上了自來水,村子也越來越美。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已超過1.8萬元。
“2015年前,我們村常住人口有1000人;2015年以后,村里引進了企業,還發展了一些合作社,好多年輕人都回來了!”李嶺村黨支部書記李平旺的話,道出了老區鄉村的蛻變。
這樣的變化并非個例。數據顯示,通過發展蔬菜、蘋果、牛羊等產業,慶陽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73.93億元,增至2024年的132.47億元,增幅達7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262.4元增長到2024年的14200元,增幅達233.1%。2024年,慶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3.22億元,同比增長5.1%,較2012年增長127%。
革命老區,今昔巨變。在傳統農業之外,慶陽正以新質生產力重塑發展格局。黃土高原上,一座座風電塔、光伏板組成“綠色矩陣”——已建成的風光火儲一體化能源基地,通過“隴電入魯”工程,每年將360億千瓦時清潔電力送往東部,滿足100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與此同時,作為“東數西算”工程十大數據中心集群之一,慶陽已吸引眾多頭部企業落地,算力規模較2024年初增長10倍,智能算力相關指標領跑全國。“2025年一季度,我們數據信息傳輸業增長49%,數字經濟正成為老區新引擎。”慶陽市數據局局長梁小榮介紹。
正如《軍民大生產》的旋律從未停歇,慶陽的“新長征”也步履鏗鏘。這片紅色土地正以“老區不老、創新常新”的姿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續寫新的篇章。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