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房惠玲
近年來,涼州區緊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錨定建設“全國荒漠化治理樣板區、全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的藍圖,充分利用光熱資源豐富、荒漠戈壁遼闊的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探索“光伏+治沙”融合模式,致力于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目前,當地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產業鏈產值已突破40億元,一幅生態與經濟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涼州工業園區,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生機勃勃。走進甘肅重通成飛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器的轟鳴聲與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織。工人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葉片涂層、灌注、合模等工序,毛坯成型后,再經切邊、打磨、安裝金屬部件等精細加工,最終產出高質量產品。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心。
“質量是企業生存的生命線。”該公司綜合管理部副部長陳多飛說。為確保質量,企業為每位客戶配備4套108米級葉片模具,所產葉片發電功率達8兆瓦至10兆瓦,可保障機組15年至20年穩定運行。過硬的質量贏得市場認可。今年公司訂單飽滿,正以穩定的質量和效率交付產品。

作為國內風電葉片主流制造商,這家由重慶成飛新材料集團控股的企業自2014年落戶涼州區以來,已發展成為行業佼佼者。公司占地418畝,擁有8套110米級模具產能,年產葉片超500套,帶動就業1500余人,年產值超13億元。憑借過硬的實力,企業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甘肅省戰略性新興骨干企業等稱號,并連續兩年獲評全省工業經濟穩增長突出貢獻企業。2024年實現工業產值13.31億元;2025年上半年產值達6.88億元,預計全年將突破15億元。
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園區的培育。涼州工業園區堅持“企業呼聲為第一信號、企業滿意為第一標準”,通過全方位服務為企業發展注入動力。
“從項目前期洽談、審批注冊到后期運營、融資擴產、人才引進,均有專人全程跟進。”涼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兼管委會主任梁宗賢介紹,園區創新實施“1名領導+1名干部”服務1家企業的“二對一”包抓機制,精準對接需求,包辦要素保障、手續代辦等事宜,實現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服務找企業”的轉變。今年以來,園區已為昌盛塑業、中赫算力中心等項目幫辦代辦手續,聯合多部門舉辦招聘會,為30多戶企業解決用工120余人。

園區效率提升顯著。大力推行“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證照分離”改革,聚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難點,實施“區域評估”“標準地”出讓等舉措。目前8項區域評估成果供企業免費共享,避免重復審批。已按“標準地”出讓18宗共862.86畝土地,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立項到獲取施工許可證審批時間壓縮至60天內,效率提升近40%,實現“最多跑一次”。
園區同樣著力賦能企業創新。通過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促進產學研融合;舉辦銀企對接會、產業鏈協作洽談會等搭建合作橋梁。在園區指導下,重通成飛、合才化工等企業與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和就業培訓基地。園區還積極爭取惠企政策,已為合才化工、重通成飛等企業爭取3400萬元設備更新改造項目資金。

“園區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專門排憂解難。”梁宗賢說,針對重通成飛葉片運輸難題,2024年園區協調多部門投入2000多萬元,僅用3個多月就拓寬了高速公路收費站匝道,保障了大件運輸暢通。
如今,涼州區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布局完備,涵蓋風機總裝、葉片、塔筒、光伏組件、儲能系統等領域,風機電控系統、風電變流器等缺失環節正加速補齊。風電裝備制造領域,具備150萬千瓦風機總裝、200套塔筒、500套機艙罩、660套大兆瓦級風電葉片年產能;光伏裝備制造形成2.5吉瓦組件、1.4吉瓦逆變器年產能;儲能裝備制造具備1吉瓦時集成系統年產能。
以新能源產業為引擎,涼州區正穩步行進在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