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俞樹紅 通訊員 郭立新
初秋時節,走進臨洮縣,到處呈現的都是生機勃勃的發展圖景。重點項目建設現場機器轟鳴,文旅融合景區游人如織,政務服務大廳高效便捷,夜市街區煙火升騰……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一幅產業興旺、文化繁榮、百姓安居、商機涌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產業提質:激活特色發展動能
在臨洮雪榕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株株杏鮑菇從菌棒中探出頭來,潔白飽滿。“公司日產鮮菇150噸,年產值達3.5億元,帶動500人就業。”該公司總經理張獻忠介紹。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廠化生產,臨洮縣通過科技賦能推動特色產業向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科技貢獻率提升至65%。
一顆百合如何“鏈”動億元產業?臨洮縣交出了答卷:通過“種植—加工—冷鏈—品牌”全鏈條發力,建成全省首條甜百合精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即食百合、百合粉等152款網貨產品,培育“雪源金正”“嬋鄉源”等16個商標,推動產業年產值突破1.53億元,帶動農戶戶均增收7000元,“小特產”真正成長為“大產業”。
今年以來,臨洮縣實施“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提質行動,馬鈴薯、中藥材、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60萬畝、19.3萬畝、19萬畝,六大產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78%。工業經濟同樣增勢強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鴻盛巖棉、紅旗包裝等6家企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縣域經濟增添強勁動能。

業態融合:煥發新經濟發展活力
“做這個要做到心平氣和、眼準手穩,不能急。”在馬家窯彩陶文化小鎮的陶藝體驗中心,拉坯師雷浩鋒正在為前來體驗彩陶制作的游客們展示陶器模型。馬家窯研學體驗的熱潮,正是臨洮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生動體現。
“我們以馬家窯文化為核心,開發古跡游、研學游等精品文旅線路7條,推出馬家窯紋樣背包、漢服、抱枕、耳墜等特色文創產品28種。”臨洮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韓有存告訴記者,臨洮縣目前正在加快建設馬家窯農文旅融合研學體驗基地,建成后游客可通過AR技術與“虛擬先民”互動制陶,馬家窯文化產業鏈條將得到進一步完善。
暑假期間,每晚8點50分,大型水幕實景劇《再現貂蟬》在臨洮縣熙州·明園景區如約上演。尤其是升級后的《再現貂蟬》3.0版實景劇,融合全息投影技術,年演出超100場,節假日單日游客破萬,帶動熙州·明園景區消費增長40%。
在八里鋪鎮水渠村,“隴上·八里鄉宿”項目正演繹著鄉村振興新故事。村民劉永合的閑置院落變身鄉村美術館,王建軍的畫作與葡萄藤相映成趣。“200個共享菜園被城里人認領,28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共享菜園項目負責人辛婕說。通過“公司+村集體+藝術家”模式,這里形成了集農耕體驗、非遺傳承、藝術創作于一體的多元業態,年帶動增收超10萬元。
近年來,臨洮縣依托馬家窯文化、戰國秦長城等資源優勢,打造彩陶小鎮、洮河如意灣等新業態,文旅融合創新增添亮點。全省首個高速文旅綜合體“洮河如意灣”單日客流峰值達1.5萬人次,淘淘兔樂園、船塢酒店等35項業態,讓G75太石服務區從停車區變身“微度假區”。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臨洮接待游客347.4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69億元,較去年分別增長83%和138%,文旅收入占第三產業比重提升至32%。從馬家窯遺址到戰國秦長城,從非遺展演到智慧旅游,臨洮正以文化為魂、創新為筆,書寫著文旅融合的精彩新篇章。

優化環境:厚植企業發展沃土
“以前辦營業執照要跑好幾趟,現在半天就辦妥,還收到開業大禮包。”在臨洮縣政務服務中心,剛創辦餐飲企業的王先生對“洮心辦”服務高度評價。今年以來,該縣推行“一業一證”改革,企業開辦時限從3天壓縮至半天,發放包含公章、稅控盤等開業禮包340份,用“臨洮速度”刷新企業辦證新效率。
在臨洮經濟開發區,銀河龍耀長絲聚酯胎項目負責人對政府的服務效率印象深刻:“從簽約到動工僅用45天,相關部門全程幫辦,這樣的營商環境讓我們投資人更有信心。”臨洮縣組建20人的“洮心辦”幫辦團隊,今年已服務企業群眾超7200人次,滿意度達99.99%。
法治環境同樣可感可知?h司法局開展“法治體檢”為企業排查風險,開辟涉企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涉執信訪案件辦結率100%。“政策找人”機制更讓惠企紅利精準直達,今年為744家中小微企業授信貸款6.54億元,兌現各類獎補資金3275萬元。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今年以來,臨洮縣新增市場主體42661戶,民營企業稅收占比達72.67%。正如臨洮縣委書記張振亞所言:“最優服務就是最強競爭力,營商環境好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就提高了。我們通過推行‘一窗通辦’、開展‘局長走流程’體驗活動,從政策扶持到法治保障,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旨在讓企業在這里發展得順心、放心。”
以融合創新賦能社會發展,以實干篤行托起民生福祉。臨洮,正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