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丁陸軍
“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這句在隴中大地流傳百年的俗語,道出了書畫藝術在通渭縣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如今,這片被筆墨浸潤的土地,正將千年文脈轉化為發展動能——1.2萬名書畫創作者筆耕不輟,800余家畫廊星羅棋布,年交易額突破10億元,“書畫+”融合模式持續升級……通渭以書畫為鑰匙,打開了一條文化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路。

文脈綿延:從生活方式到產業根基
清晨的悅心國際書畫村,農民書法家張萬昌正揮毫創作。這位曾經握了半輩子鋤頭的莊稼漢,如今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書畫家,作品年銷售額超10萬元。“過去寫字是愛好,現在成了飯碗,這是咱通渭人獨有的福氣。”張萬昌的感慨,正是通渭書畫從“雅好”走向“產業”的生動縮影。
通渭的書畫基因,可追溯至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以筆墨傳情,為這片土地播下文化火種;當代三位本土院士延續文脈,筆耕不輟。在這里,文化傳承不是抽象的概念:五歲孩童在學堂描紅啟蒙,耄耋老人在社區活動室揮毫抒懷,田間勞作的農民放下鋤頭就能提筆作畫。這種全民參與的“通渭現象”,為產業發展筑牢了群眾根基。
如今,通渭已培育出全國規模龐大的書畫創作群體:1.2萬人常年從事書畫創作,其中國家級書協、美協會員69人,省級會員273人。民間書畫收藏量達280萬件,從明清古畫到當代佳作,構成了一座流動的“民間美術館”。這份深厚積淀,讓通渭成為全國首個“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雙料得主,為產業騰飛奠定了基礎。

全鏈發力:構建書畫產業生態體系
在通渭縣新落成的翰墨文化中心,裝裱師傅們正趕制參展作品。這座投資1.3億元的文化地標——集創作交流、展拍鑒定、教育培訓于一體,是通渭書畫產業體系的“神經中樞”。推動從單一創作到全鏈條發展,通渭用十余年時間,搭建起了覆蓋“創作—交易—衍生—教育”的完整產業生態。
創作端,以悅心國際書畫村為核心陣地,形成規模化創作集群。這個投資5.6億元的園區,吸引了800余家畫廊、30余家文創企業入駐,每年舉辦書畫交流、展覽拍賣等活動500余場次,成為全國書畫界的“西部會客廳”。交易端,線上線下雙軌并行:線下依托畫廊、拍賣會形成實體市場;線上即將推出的“書畫數字交易平臺”,正推動筆墨丹青與電商經濟深度融合,預計年交易額將突破15億元。
產業鏈的延伸更顯創新智慧。通渭深挖書畫IP價值,開發出書畫主題的文創產品百余種——從印有書畫作品的絲巾、茶杯,到融入書法元素的農產品包裝,讓“紙上藝術”走進日常生活。文房四寶交易規模占西北市場的60%以上,如今年產值達5000萬元的文創產業,已成為書畫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教育賦能則為產業注入長效動能。全縣中小學開設書畫必修課,每年舉辦中小學生書畫大賽,激發青少年的興趣;12個國家級書畫培訓基地常年開課,既培養專業人才,也為農民提供技能培訓。“書畫+教育”的模式,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

“書畫+”融合:激活縣域經濟新動能
在通渭,書畫從來不是孤立的藝術,而是串聯起文旅、鄉村振興的關鍵紐帶。“書畫+溫泉”“書畫+紅色”“書畫+農耕”的融合模式,讓翰墨香飄向更廣闊的經濟領域。
“品通渭書畫、享隴上神泉”已成為通渭文旅的招牌。在悅心國際書畫村賞畫后,游客常常會直奔20公里外的溫泉度假區,在53.9℃的熱礦泉中放松身心。這種“藝術+康養”的“組合拳”,讓通渭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萬人次,帶動餐飲、住宿等關聯產業增收超3億元。而正在建設的溫泉康養綜合體,特意規劃翰墨文化區,將書畫創作與溫泉體驗相結合,預計建成后年營收可達5億元。
紅色資源也因書畫煥發新活力。榜羅鎮會議紀念館旁,農民畫師們以長征故事為題材創作油畫,這些作品既成為紅色旅游紀念品,也讓革命歷史以藝術形式深入人心。“紅色+書畫”的研學線路,每年吸引50余萬人次參與,帶動周邊村集體增收超千萬元。
鄉村振興的戰場上,書畫更是“富民畫筆”。馬營鎮油坊村將閑置農房改造成書畫寫生基地,農民既是模特也是向導,年均增收2萬元;常家河鎮山楂種植基地,包裝上印著本地書畫家的作品,讓農產品溢價30%以上。據統計,通渭書畫產業直接帶動3萬人就業,其中脫貧戶占比達40%,真正實現了“以文富民”。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