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段,B 通訊員 董春輝 邵娟青
在莊浪縣朱店鎮董灣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手藝人董國平。在鄉親們眼中,他心靈手巧,磚雕、高抬扎制、繪畫樣樣精通,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這次訂單有1萬多元,包含青磚、青瓦、筒瓦、滴水等基礎品類,還有二龍戲珠、五尊獸等復雜磚雕。”在莊浪縣通化鎮高崖韓村的山間廟宇旁,莊浪縣磚雕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董國平向記者介紹,“這是我第四次來這兒了。前幾次的作品用著好、價格實惠,就建立了長期合作。”

立秋后的莊浪,暑氣未消。環視高崖韓村山間廟宇,建筑所流露的古韻與威嚴,正源自董國平這樣的手藝人那份匠心獨運與精益求精。
走進董國平的工作室,談及引以為豪的磚雕技藝,他打開了話匣子:“這是家傳手藝,我從小耳濡目染,早就對磚雕有興趣,覺得這門手藝能‘妙筆生花’。”1990年,19歲的董國平輟學后正式踏上磚雕之路。“原料取自本村的土壤,加入棉花后用腳反復踩踏,讓泥土與棉花充分融合,這樣做出來的磚雕能避免開裂。做好的坯子不能暴曬,得陰干至適宜濕度,再經窯火煅燒才能成器。”

董國平早期的磚雕作品多應用于農村大門。“那時候特別流行,經常供不應求?窟@手藝既能發展愛好,又能謀生過日子。”他說。但隨著新式大門逐漸取代老式大門,磚雕生意慢慢不景氣了。
面對市場變化,董國平雖有落寞卻不氣餒。他及時調整方向,將目光瞄準廟宇、道觀、旅游區古建筑等場景。憑借多年積累的基本功,他的技藝日益精湛,能制作更復雜的作品,恰好契合這些場景的高端需求。

“這些建筑用的磚雕多是龍鳳呈祥、獅娃滾繡球、犀牛望月、孔雀戲牡丹、九龍壁等題材,都是按客戶需求定制,銷路不愁,生意還算紅火。”董國平介紹,他的作品銷至平涼、天水各縣區以及寧夏固原、彭陽,陜西西安、漢中等地。說起得意之作,董國平面露喜色:“陜西漢中武侯祠的一些磚雕,是按湖北襄陽城的樣品做的,我僅憑照片和視頻就做出了符合要求的作品,對方很滿意。”這個項目由西安一家古建筑公司承建,“靠朋友介紹,也靠手藝在外的名聲。干我們這行,口碑真的很重要。”
現代工藝沖擊下,像董國平這樣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面臨著現實的生存問題。“運氣好的年份,一年能掙10萬元左右養家;收入一般的時候,雖說心里熱愛這門手藝,想一直傳下去,但經濟上的壓力還是讓人慌。”他坦言。
保護非遺,讓傳承人能安心生活,是社會共同的課題。談及未來,董國平呼吁政府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同時認為傳承人自身要主動求變,在傳承中創新,讓技藝歷久彌新。

“我已經收了本村四五個人當徒弟,想讓更多人了解、參與這門手藝,感受傳統磚雕的美。”董國平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不能固步自封,“彩色琉璃磚雕更美觀、經濟效益也高,但燒制成本大,需要政府支持才能形成規模和價值。”
他還暢想將磚雕用于工藝品創作:“不能只局限于廟宇這類嚴肅場所,大眾喜歡的磚雕擺件可能更有市場,能在景區作為文創產品銷售。”在一筆一畫的雕刻中,董國平的話語里滿是期待。
夕陽西下,晚霞透過窗戶照進董國平的工作室,精致的磚雕在金光中更顯典雅。此刻,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他與磚雕這門技藝一道,都在孕育著新生的希望。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