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張虎奎
初秋時節,寧縣中村鎮平定村的果園里,村民董卿和鄉親們正忙著采摘早熟蘋果。“農閑時來幫忙,每天能掙100元,夠一家人開銷了。”董卿笑著說。同村的趙海娟是正洋蘋果公司的長期工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年增收2萬元。
農民增收的背后,是寧縣系統布局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該縣印發實施《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2021—2025年)》,通過生態制度、生態安全、生態空間等六大體系建設,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同并進。規劃實施以來,這片隴東土地已悄然蛻變。
生態筑基:黃土高原的綠色藍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寧縣,這一理念已融入全縣發展的血脈。翻開《寧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六大體系、35項考核指標構成清晰的生態建設路線圖,明確提出到2025年“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綠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2022年8月,《寧縣推動林草綠色生態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編制完成,立下硬指標:至2025年,新增國土綠化面積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1.65%,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82%。
今年5月,一場覆蓋6個鄉鎮的退化林修復工程同步啟動,投入1002萬元對1.5萬畝退化林進行采伐修復及補植修復,為黃土高原筑牢生態屏障。成效已然顯現:2025年6月5日寧縣生態文明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披露,2021年以來,全縣累計完成造林綠化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5.81%;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30.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6.81%。
產業興旺:黃土里的“黃金”產業鏈
行走在寧縣鄉村,特色產業如繁花綻放,為農民增收注入強勁動力。
蘋果、蔬菜等六大產業挑起“大梁”。“三塬”地區改造果園1.32萬畝,預計年產值47億元;“三川”地帶“六菜”齊抓,帶動全縣種植瓜菜24.4萬畝,預計產值2.8億元。
現代設施農業亮點紛呈。太昌鎮的福禾菌業現代化工廠試產成功,占地60畝,采用智能化溫控技術,年產各類食用菌2800噸,年營收預計達6000萬元。
產業布局日益多元。九峴鄉北莊村5座大棚種植黑木耳、甜瓜;東會中藥材就業工廠加工13種中藥材,年產值510萬元;全鄉還發展金銀花“庭院經濟”65戶。
數據見證成效:今年上半年,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141元,同比增長7.4%,增速躍居慶陽市第二。
農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的“蝶變密碼”
九龍村告別了單一的玉米小麥種植。如今道路整潔,民居錯落,村中的食光小院、夢想劇場、共享桃園采摘園各具特色,吸引游客紛至沓來。“農家樂一年營業額有10萬余元。”村民周輝改造老房經營餐飲。村里還引進甘肅惠眾農業公司建成智慧農業示范園,栽植車厘子、楊桃等上百種果樹。村集體資金入股,年獲收益4.7萬元,實現企業、農戶、村集體三方共贏。
瓦斜鄉永吉村奏響農文旅融合“奮進曲”。依托義渠百花園國家3A級景區,打造了15處連片花海、5處水景池,以及歐式木屋、星空屋等特色景觀。非遺為旅游注入靈魂:徐弘倉版畫、楊自學皮影戲、賀雪霞剪紙等非遺項目入駐工坊,年培訓學員300人次,其衍生的皮影道具、剪紙文創成為熱銷商品。
綠色循環:美麗鄉村的創新實踐
在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寧縣不斷探索創新模式,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
米橋鎮常邑村的“農光互補”項目是典范。光伏板下,綠油油的苜蓿地里散養雞群啄食嬉戲,形成“上有光伏發電,下有生態種養”的立體循環,光伏發電產生收益,苜蓿和昆蟲為雞提供飼料,雞糞經漚糞池處理后還田增肥。“就近施肥減少了化肥使用,降低了種植成本。”項目負責人介紹,這種閉環模式實現了綠色循環農業。
福禾菌業的循環體系同樣可圈可點。工廠年收購果木枝條、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7500噸作為原料,又將6000噸廢菌料轉化為2000噸有機肥,既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又創造經濟效益,實現“變廢為寶”。
從傳統農業縣的艱難轉身,到生態筑基、產業興旺、農文旅融合的三重變奏,寧縣用一抹抹亮眼的“綠”,作答鄉村振興的時代命題。當森林覆蓋率達到45.81%的新高度,當農民人均收入以7.4%的速度穩步增長,這片黃土高原上的土地,正以“綠色蝶變”之姿,書寫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樣本。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