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俞樹紅 通訊員 王澤福
初秋時節,穿行于漳縣的山川田野,從鹽井古鎮汩汩流淌的千年鹽泉,到貴清山巔翻涌如海的云霞;從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中連片的溫室大棚,到工業園區里不絕于耳的機器轟鳴——目之所及,盡是蓬勃朝氣;步履所至,皆為奮進足跡。
干群同心奮輯爭先 交出亮眼“期中答卷”
今年以來,漳縣緊扣農業優先型和生態功能型縣域經濟定位,積極融入省市“七地一屏一通道”“一區三地”發展大局,以超常之策擔當非常之責,用實干實績書寫時代答卷,經濟社會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局面。
數字見證發展加速度,實績折射縣域硬實力。上半年,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3億元,同比增長8.3%;15項主要經濟指標中,10項躋身定西市前三。這一組亮眼數據,構成了漳縣上半年的“期中成績單”。而數字背后,是田間地頭辛勤耕耘的背影,是車間流水線上精準作業的機械臂,是景區中導游熱情洋溢的講解,更是全縣干群同心、奮楫爭先的拼搏身姿。
筑牢富民強縣根基 多元產業協同發力
從中藥材基地里郁郁蔥蔥的當歸、黨參,到高原夏菜田間潤澤誘人的西紅柿、黃瓜——25萬畝中藥材與13萬畝蔬菜,共同織就了一幅“富民產業”豐收圖景。
鹽井鎮杜家莊村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內,晨光中綴滿枝頭的小番茄鮮紅欲滴。務工群眾陳青梅提著滿籃果實,笑意盈盈:“在家門口干活,一天能掙100塊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這日子越過越甜!”今年以來,漳縣整合投入財政資金1.88億元,實施74個特色產業項目,為鄉村振興注入堅實動力。
源自地下2000米的鹽泉,涌動千年,如今仍是縣域工業發展的“密碼”。在甘肅漳鹽勝雪鹽業有限公司智能化車間內,昔日“柴火煮鹽”的傳統場景已被全自動生產線取代。這項總投資6.51億元的項目,正成為漳縣新型工業化的“壓艙石”。目前,全縣27個工業項目持續推進,總投資達43.78億元,省級工業園區正從藍圖快步走向現實。
“以前風景好卻掙不到錢,現在開農家樂、賣土特產,一年能賺十多萬元!”遮陽山下農家樂老板杜海梅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上半年,漳縣共接待游客15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8億元;“天下貴清·康養漳縣”品牌愈發響亮,越來越多群眾端穩了“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
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在漳縣人民醫院新院區門診大廳,來自大草灘鎮的夏金永正在自助機前掛號。他感慨道:“以前看大病總得往市里跑,如今新醫院又大又方便,專家也常來坐診!”這是漳縣持續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全縣新增城鎮就業800余人,5.19萬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收9.51億元;發放1453萬元“個人創業擔保貸款”助力創業夢想起飛。教育、醫療、就業等一系列“民生禮包”,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走進新寺鎮青瓦寺村,硬化路直通院落,分類垃圾桶整齊擺放。村民議事會上,大家正熱烈討論“積分換物”的新機制。“以前村里雜亂,現在又干凈又敞亮,住得特別舒心!”村民一席話,道出了和美鄉村建設的真實成效。
漳縣累計投入2700萬元,成功創建2個省級“和美鄉村”、打造14個示范村,實現了鄉村“顏值”與產業“價值”同步提升。
更溫暖的是,“結對幫扶?愛心漳縣”工程匯聚起汩汩暖流——3800余次走訪探視、1100余項政策落實、810余件實事辦結,如陽光般照亮困難群眾的生活。三岔鎮的劉奶奶是一位獨居老人,她動情地說:“干部常來看我,送米送油,還幫忙辦補貼,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風好正是揚帆時,策馬揚鞭再奮蹄。立足農業本底,守護生態脈絡,緊扣民生根本,漳縣正以篤行不怠之姿,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穩步向前。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