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馬如娟
這里是紅色高臺,3000多名西路軍將士曾在此浴血奮戰,用生命為這片土地染上了永不褪色的英雄底色;這里是北涼古都,烽火臺依稀可見,古老城墻的斷壁殘垣,留存著昔日王朝的威嚴與昌盛;這里是沙漠綠洲,清澈的黑河水宛如靈動的絲帶,悠悠穿城而過,將戈壁大漠孕育成一片生機勃勃的水鄉。
近年來,國家電投甘肅公司積極落實國家電投“均衡增長戰略”,助力高臺縣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相繼開工建設高臺隴和、臨澤平川和甘肅晶源共3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以奮斗者的姿態,譜寫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加絢麗的華章。
前行之路無坦途,項目建設顯擔當
國家電投甘肅公司建設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施工規模與工程挑戰。在戈壁灘上,他們要完成一系列繁重任務:打下191983根樁基、安裝12470套支架與619675塊光伏組件,同時敷設322.3公里電纜線路,并開展10萬立方米的土方開挖及回填作業,每一項數據背后都是對建設能力的嚴峻考驗。
尤其在高臺光伏項目螺旋鋼管樁基礎試樁階段,多重難題接踵而至:樁身易傾斜,難以垂直入土,直接影響基礎承載能力;入土阻力大、深度不達標,將大幅削弱基礎穩定性;爆樁現象頻發,不僅造成材料浪費,更嚴重延誤施工工期。加之戈壁灘復雜的地質狀況與諸多未知因素疊加,為本就緊張的建設進度增添壓力,攻堅難度持續升級。
技術攻堅破壁壘,創新工法解難題
針對螺旋鋼管樁施工中的樁身傾斜、入土困難、爆樁頻發等技術難題,國家電投甘肅公司迅速組建技術攻關小組,成員涵蓋工程管理部、建設分公司、項目管理部及承建單位,從技術創新與質量管理雙維度展開攻堅。
團隊經嚴謹勘查分析,確定不同性質土層與區域地下暗流等地質因素,是試樁問題的核心原因。據此,攻關小組深度剖析地質特性對施工的影響,系統優化施工工序,并對現有設備進行適應性改造。經晝夜奮戰與多輪試驗驗證,最終研發出“戈壁起伏地形螺旋鋼樁高差控制”及“復雜堅硬地質條件螺旋樁施工”兩項創新工法。
這兩項關鍵技術破解了施工困局,為項目筑牢技術保障,確保光伏工程按計劃穩步推進。
光耀絲路惠民生,綠能轉型啟新程
3個項目同期開工,從運輸物資調配、精細施工、環保落實,到檔案整理歸檔等一系列工作任務艱巨。
“樣板工程目標不變”“安全施工保證質量”“工期進度絕不拖延”……壓力與困難在開工誓言中、于通宵達旦的項目規劃中逐步化解。建設分公司班子全員駐點,安全、工程、環保等工作人員合理分配至各關鍵點,掛圖作戰、倒排工期、實施三級進度計劃,明確責任人并強化監控機制,各項任務均有條不紊推進。
戈壁荒漠里,建設者揮灑汗水,創造著奇跡。3座升壓站如期完工,綜合樓、電氣樓順利封頂,電氣設備安裝到位并完成全部調試。夏日,他們提早開工推遲收工,避開正午高溫,兼顧安全與工期;冬日,他們搭建溫棚,為施工設備和材料保暖。他們早已習慣滿身塵土,習慣伴著沙土享用三餐。
如今,高臺隴和、臨澤平川與甘肅晶源3座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已成為當地綠色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項目不僅帶動當地就業,還推動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實現規模增長與投資能力均衡匹配,傳統產業與創新業態均衡發展,電源品種與區域布局均衡優化,存量提質與增量做優均衡推進,堪稱典型實踐案例。
以奮斗為筆,以汗水為墨,一幅壯麗的新能源圖景正在展開,建成的光伏發電項目正將清潔能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千家萬戶,為這片紅色土地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奮斗精神,還將激勵國家電投甘肅公司更多的奮斗者在新能源領域再攀高峰,為地方和國家的能源轉型貢獻磅礴力量。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