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云祥
“以前這塊耕地鹽堿化特別嚴重,太陽一曬白花花一片。去年蘭州大學綠色材料研發中心團隊來到這里,把這塊地作為鹽堿耕地改良試驗點,今年種的油葵長得特別好。”景泰縣草窩灘鎮紅躍村村民萬國勤說,他家這塊地此前鹽堿化嚴重,種糧食作物產量很低。

近日記者來到景泰縣草窩灘鎮紅躍村,這里建成了蘭州大學、景泰縣校地企聯合新技術新材料試驗基地。在“鹽堿耕地綜合治理利用項目”區內,成片的向日葵綻放出金黃色的花盤,莖稈挺拔、葉片油綠,與昔日荒蕪泛白的鹽堿灘形成鮮明對比。
據了解,這片重度鹽堿耕地治理區,曾因土壤含鹽量超標導致作物絕收。如今,通過蘭州大學綠色材料研發中心研發的“凹凸棒復合微生物肥料”以及鹽堿地治理技術的綜合應用,實現了華麗蛻變。
2024年春季,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綠色材料研發中心主任劉偉生帶領自己的鹽堿地治理團隊,選取萬國勤家的3畝鹽堿耕地開展改良試驗,一場鹽堿地改良的技術攻堅戰就此拉開序幕。
“土壤鹽堿化是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鹽堿地通常結構松散、堿性過強且缺乏有機質與養分,這些問題不僅會加劇鹽堿化,還會導致作物減產、土壤質量下降;鹽塵經風力傳播,還會引發土地退化、沙漠化,進而影響經濟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通過可持續管理解決土壤鹽堿化問題,對于擴大耕地面積、確保糧食安全和恢復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劉偉生說,“鹽堿地的高鹽度、土壤結構不良、高堿度和有機質缺乏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

景泰縣草窩灘盆地及其周圍地區埋藏著紅色砂巖和泥巖。這種巖層形成于干旱炎熱、蒸發濃縮作用占優勢的地質歷史時期,不僅含鹽量高,透水性還極差。因此,灌溉水會在土壤上層滯留,在干旱氣候條件下,水分蒸發速度快,最終形成大量地表積鹽,這里也成為典型的頑固性鹽堿地。
“改良過程中,我們同時采用了鹽堿地超疏水材料隔斷、鹽漬土壤調理劑施用、生物菌肥投放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參與此次鹽堿地改良項目的李金明介紹,“改良時主要使用了利用納米復合催化劑處理合成的‘凹凸棒復合微生物肥料’,這種肥料融合了多種功能微生物,能增強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并促進養分釋放,有效提升土壤質量。經過多年試驗,將該產品與育苗基質混合均勻施用,可使作物出苗率提高15%至20%,產量提高20%以上。”
蘭州大學綠色材料研發中心監測數據顯示,經過第一年治理,項目區內土壤各項指標明顯改善:鹽度由重度降至中度或輕度,pH值下降至8以下;種植的蘿卜、大葉菜長勢良好。今年是鹽堿地項目治理的第二年,土壤鹽度已降至輕度以下,pH值下降至7.5以下;種植的四翅濱藜和油葵成活率達95%以上,真正實現了“鹽堿地變良田”的效果。
“‘凹凸棒復合微生物肥料’在改良土地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每畝地使用100-300公斤,尤其適用于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對農作物增產提質效果顯著,市場前景十分可觀。”劉偉生表示,“‘凹凸棒復合微生物肥料’+鹽堿地綜合治理技術的推廣應用,讓更多鹽堿地變成一塊塊綠色良田。”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