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張櫟
在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的農家院落里,繡娘鄭秀莉指尖翻飛,正用彩線在綢緞上繡制東鄉族特有的“盤繡”紋樣。“以前買瓶護膚品都要猶豫,現在每月靠刺繡能掙3000多元,不僅能給娃買新衣服,還能攢錢報班學習。”她舉起剛完成的抱枕,細密針腳中不僅蘊藏民族文化,更繡出了農村婦女的底氣。
這根繡花針的背后,是東鄉縣土本土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土本土公司”)推動的一場非遺創新。從“閑時手藝”到“指尖產業”,從“無人知曉”到“三登國際T臺”,東鄉刺繡的蛻變,成為文化創新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傳統紋樣如何走向現代市場?
2018年時,東鄉刺繡仍多以枕套、鞋墊等傳統形式出現,紋樣單一,難以吸引年輕人。為突破這一困境,土本土公司聯合16家設計團隊與品牌企業,深入挖掘東鄉“幾何紋樣”“自然圖騰”等文化內涵,將盤繡、平繡融入現代用品。土本土公司創始人、“東鄉繡娘”勞務品牌形象代言人馬簫簫介紹:“我們將‘太陽紋’繡在眼罩上,‘牡丹紋’用于手提包,累計開發出刺繡拖鞋、折扇等110多款產品。”僅2023年,公司就推出30種新品,產品附加值提升超20%。
標準化生產則讓“指尖技藝”轉化為規模產業。通過60期培訓,土本土公司累計培訓4000余名婦女,講授了刺繡技法、色彩搭配和產品質檢等內容。繡娘鄭麥麥表示,規范化培訓讓她的作品合格率從70%升至98%,收入也實現了翻番。
截至目前,土本土公司的東鄉刺繡已銷售32萬件,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2023年通過12場直播創收100余萬元,傳統手工藝經由電商進入了全國市場。

山區非遺怎樣走向世界?
東鄉刺繡屢次登陸“中國國際時裝周”,品牌曝光超3億人次,連續斬獲“甘肅婦女手工創業創新網絡大賽金獎”……短短幾年,東鄉刺繡從區域小技藝躍升為省級非遺項目。
“要讓東鄉刺繡被看見,首先得有‘身份證’。”馬簫簫介紹,2020年,“東鄉繡娘”成功申報省級勞務品牌,同年公司扶貧車間獲評“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024年,東鄉族刺繡工藝正式升級為省級非遺傳承項目,東鄉刺繡邁出了品牌化的關鍵一步。
品牌影響力的擴大,離不開立體式傳播。線上,土本土公司在新媒體平臺發布100余段品牌故事與工藝展示視頻,邀請明星助力推廣,讓網友直觀感受“一根線如何繡出千年文化”;線下,從上海時裝周的T臺秀到中國石化央企消費平臺的入駐,從研學交流中心的體驗活動到“天才媽媽”公益品牌打造,東鄉刺繡不斷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最難忘2021年第一次帶繡娘們去上海走秀,她們穿著自己繡的服飾站在國際舞臺上,眼里的光讓人感動。”馬簫簫說,那場秀不僅讓東鄉刺繡被更多人知曉,更讓繡娘們找回了自信,“她們意識到,自己手里的繡花針,能繡出比大山更遼闊的世界”。
如今,“東鄉繡娘”已成為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2000余名婦女參與刺繡制作,500余人實現居家靈活就業,160名優秀學員成為品牌骨干,省級鄉村工匠名師、州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相繼涌現。

未來,繡花針還能繡出什么?
土本土公司計劃推動東鄉刺繡從“賣產品”轉向“輸出文化”:聯合主流媒體講述繡娘故事,強化IP影響力;在一線城市設立品牌體驗中心,推動沉浸式文化傳播;繼續參與國際時裝周,提升“全國刺繡看東鄉”的認知。
馬簫簫介紹,公司還將協同騰訊、阿里等企業為繡娘提供線上課程與外出學習機會,搭建數據庫管理系統,精準匹配技能與市場,并計劃與3-5家知名企業聯合,開發高端定制產品,讓東鄉刺繡走進百姓家,也步入高端市場。
繡娘鄭秀莉對未來充滿期待:“我想學設計,把東鄉故事繡進更多的作品里。希望以后我的孩子能穿著我繡的鞋、背著我繡的書包,驕傲地說‘這是我媽媽做的’。”

一根繡花針,連起千年非遺與鄉村女性的未來。在東鄉,刺繡正讓更多婦女用雙手繡出屬于自己的幸福,也讓這項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