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張櫟 通訊員 崔皎
從黃土高原到沿海都市,一碗勁道的拉面,成為臨夏縣漠泥溝鄉群眾走出大山的“硬通貨”。近年來,該鄉以群眾增收為核心,通過“政策扶、群眾闖、能人帶、親朋幫”的模式,推動拉面從“小生意”成長為“大產業”。目前,全鄉已有1040戶、超4000人憑借拉面手藝在全國立足,穩穩端牢就業“飯碗”,寫下了“一根拉面闖天下”的鄉村振興故事。
要讓群眾靠拉面站穩腳跟,技術與資金支持是關鍵。漠泥溝鄉精準發力:一方面聯合人社部門和職業院校,把拉面培訓班開到村民家門口,累計開展13期培訓,使1500多人熟練掌握了“揉、拉、煮”全套技藝,練就致富“硬本領”;另一方面用活金融政策,重點對接創業擔保貸款、小額信貸等資源,優先支持經營穩、信用好的拉面店。2023年以來,已發放相關貸款超1000萬元,有效助力新店落地。如今,當地一家拉面館年均收入約15萬元,全鄉拉面年創收達1.2億元,占全鄉總收入的2/3,成為名副其實的“增收引擎”。
“一人富不算富,抱團發展才能走得更遠。”許多在浙江、江蘇等地開店的成功老鄉主動幫扶鄉鄰:有的分享選址經驗,有的傳授手藝湯料,有的湊錢助資開店。以陽洼村為中心,前川、何家、大莊等村紛紛跟進,1040家拉面館逐步告別“單打獨斗”,走向“精致、高端、規范”的發展之路,從郊區走進商圈,從家庭經營轉向公司化運營,從粗放擺攤升級為規范管理,“漠泥溝拉面”正從“多而散”邁向“精而強”,已成長為支柱產業。
“敢闖才有出路!”這是漠泥溝人最真實的心聲。不少群眾通過培訓學成手藝,走出山溝,沿著“先學徒、后經營、再老板”的路徑,把“今日打工、明日創業”的愿景變為現實。前川村村民馬克夫里便是其中之一。起初在浙江做學徒時,他用心記錄湯料配比和客人口味;兩年后,他在江蘇常州開出自己的拉面館,以地道的口味和熱情的服務贏得滿座。“本事學以致用,膽子越闖越大,日子也越來越紅火!”他笑著說。
如今,漠泥溝拉面的足跡不斷延伸:不僅遍布國內多個城市,更有創業者將面館開到了馬來西亞,讓這碗載著鄉情的拉面香飄海外。一根拉面,拉活了產業,拉暖了生活,成為群眾致富的“金鑰匙”、鄉村振興的“特色牌”,正牽引著漠泥溝走向更寬廣、更紅火的未來。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