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白楊
今年,西和縣處處涌動著產業發展的熱潮。從十里鎮田疇間連片的半夏綠意,到興隆鎮大棚里飽滿的羊肚菌鮮香,再到蒿林鄉山坡上紅艷的花椒滿枝,一個個特色產業如繁星般點綴在這片土地上。以“四強四帶四突出”為指引、以黨建為引領、以資源為根基,西和縣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增收曲”,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鄉村的“好日子”越來越甜。
在十里鎮,規模化、標準化的產業布局勾勒出農業發展的新輪廓。20萬只雞的畜牧養殖基地里,雞鳴聲此起彼伏,成了產業興旺的“交響曲”;1.2萬畝半夏種植田連片鋪展,通過科學技術推廣與品種改良,這片“萬元田”成了農民增收的“金土地”;6000畝架豆、辣椒、萬壽菊組成的“千元田”,與500座蔬菜大棚遙相呼應,錯峰上市的模式讓農產品既不愁銷路,更能賣出好價錢。“以前種莊稼看天吃飯,現在跟著合作社學技術、搞規模種植,一畝半夏能賺1萬多元,比過去強太多了!”十里鎮農戶拿著剛賣完半夏的收入單,臉上滿是笑容。截至目前,當地超100家規范合作社搭建起“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網,1萬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讓“守著家就能賺錢”從夢想照進現實。
興隆鎮則以黨建為“紅色引擎”,讓特色產業長出“致富翅膀”。在“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帶動下,半夏、羊肚菌、草莓三大產業多點發力,撐起了群眾的“致富傘”。3500畝半夏基地里,技術培訓送到田間地頭,初加工車間機器轟鳴,與藥企簽訂的訂單讓“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閉環成型,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140畝羊肚菌大棚里,專家手把手教學種植技術,統一銷售渠道解決后顧之憂,“菌中之王”年產值達500萬元,成了村民口中的“金元寶”;張牟村草莓采摘園里,鮮紅的果實掛滿枝頭,親子采摘游熱鬧非凡,電商平臺拓寬銷售路徑,30余畝草莓年產值超100萬元,“甜蜜產業”甜透了群眾的好日子。“黨支部牽頭,我們跟著干就有底氣!”興隆鎮種植戶王大哥說,從技術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讓他敢擴大種植規模,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
在西和縣蒿林鄉,一顆顆紅花椒則成了荒山坡變身“致富林”的“密碼”。七月采收季,漫山遍野的花椒樹上綴滿油亮的果實,椒農們穿梭林間,手指翻飛間,紅艷艷的花椒便裝滿竹籃。“熟練工一天能摘五六十斤,收入近200元,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里!”椒農申娟娟擦著額頭的汗水說。為了讓“蒿林花椒”走出大山,當地建起現代化加工車間,多功能烘干機、色選設備、真空包裝機連起自動化流水線,不僅鎖住了花椒的鮮香,更提升了產品附加值。依托800至2300米海拔的獨特水土氣候,這里的花椒以色澤紅潤、麻味醇厚聞名,如今已成為西和縣的“名片”。截至目前,全縣花椒栽培面積達19萬畝,傳統種植轉型為現代化生產以后,花椒產業成了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從“傳統種植”到“三產融合”,西和縣立足地域優勢,以特色產業為筆,以實干創新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了生動注腳。讓更多“土特產”變成“金招牌”,推動鄉村振興邁向更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