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張文都
九月的甘谷,果香漫山遍野。在“中國蘋果之鄉”的豐收序曲中,全國蘋果高產高效技術觀摩會如約而至。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果農代表、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在甘谷的蘋果園里探尋高產密碼,在思想碰撞中擘畫蘋果產業發展未來。清晨的陽光灑在磐安鎮金川片區,千畝花牛蘋果高效生產基地里,紅彤彤的果實掛滿枝頭,微風拂過,果香沁人心脾。這是觀摩團的第一站,也是甘谷蘋果“老牌勁旅”的實力展示區。

“大家看,這顆花牛蘋果果形端正、色澤艷麗,市場銷售根本不用愁。”基地技術員李建軍指著連片的果樹介紹,基地摒棄傳統種植模式,全面推廣免套袋技術與矮砧密植模式,不僅每畝減少人工成本,還通過精準水肥管理,提高優質商品果率。

磐安鎮張家溝村京東農場有機蘋果種植基地,則呈現另一番景象。如果說金川基地是“傳統升級”的代表,這里便是“科技賦能”的典范。剛進園區,全鋼架格架系統整齊排列,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暗藏田間,每棵果樹上都掛著小小的溯源二維碼——這是基地實現“從枝頭到舌尖”全程可控的秘密。
“掃描二維碼,果樹的施肥時間、病蟲害防治記錄、采摘日期一目了然。”基地負責人張見林信心滿滿地說。走進“一縷紅”種植區,拳頭大的蘋果套著透明保護袋,果皮上一抹鮮紅宛如云霞。“這個品種單果重能達700克以上,而且耐儲存、貨架期長,去年地頭價賣到16元一公斤。”張見林笑著補充,基地通過“壓產提質”實現產值翻倍,真正讓“有機”成為果農的“致富密碼”。在隨后召開的會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程存剛的專題報告,為參會者帶來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他結合甘谷實踐,提出“科技+產區”的合作模式,引發臺下陣陣掌聲。

發布會的“重頭戲”——簽約與揭牌儀式,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甘谷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簽署技術服務合同,為甘谷蘋果產業量身定制“科技方案”。當“蘋果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的牌匾被緩緩揭開,臺下響起持久掌聲,這不僅是合作的見證,更是甘谷蘋果產業邁向“科技興果”新階段的重要標志。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趙德英,用“品種優化、模式創新、智慧賦能、災害防控、有機認證、品牌打造、聯農帶農”28個字,精準提煉出張家溝村京東農場基地的科技發展模式。
目前,該基地已帶動909戶農戶參與土地流轉,農戶以土地、資金等多種形式入股,深度參與示范園日常管理,實現“家門口就業”。依托“聯農帶農”機制,老百姓不僅能獲得土地租金,還能享受入股分紅的股金、參與勞動的薪金,真正實現產業增值、群眾增收,走出一條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甘谷現有蘋果種植面積36萬畝,此次合作將幫助當地解決品種老化、管理粗放等難題,帶動提升全縣蘋果優質果率,助力果農提質增效。
這場以“果”為媒的盛會,不僅讓甘谷的優質蘋果與先進技術走向全國,更讓五湖四海的果農找到共同致富的方向。正如甘谷縣委書記孫忠平所說:“我們要讓‘甘谷蘋果’這張名片更亮,讓科技賦能更多‘金果子’,撐起農民的‘錢袋子’,走好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