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馬如娟 通訊員 敬晶晶
從童謠陣陣的幼兒園,到書聲瑯瑯的中小學,再到實訓火熱的職業院校,如今的環縣,教育的力量托舉起無數孩子的成長夢想。
近年來,環縣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貫通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全學段,通過硬件升級、數字賦能、師資提質、特色培育,全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讓“學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美好愿景,在環州大地上逐步變為現實。
硬件升級:為教育發展注入“強心劑”
走進環縣城北新區九年制學校,現代化校園讓人眼前一亮,樓宇間連廊交錯,草木蔥郁間百花爭艷,明亮的教室里嶄新桌椅排列整齊,智慧黑板、多媒體設備等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應俱全……“學校環境好,老師講課有趣,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在這里學習、生活特別充實。”九年級學生樊瑾瑤的話語,道出了師生們的共同感受。
環縣第一中學的“蛻變”同樣令人矚目。校園全面升級改造,不僅新建了學生公寓樓、標準化塑膠操場,還提質改造了辦公樓、實驗樓、圖書樓、餐飲樓,購置了大量圖書、計算機等教學設備。昔日的老校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學生追逐夢想的“新搖籃”。
“以前靠板書和靜態PPT教學,學生理解難;現在有了智慧黑板和動態演示,教學直觀多了,學生興趣也提上來了。”在通用技術課堂上,教師曹懷春借助3D制圖軟件講解模型制作,學生們分組操作、專注投入,硬件設施的提升讓課堂效率與教學體驗雙向提升。
教育發展,硬件先行。近三年,環縣累計投入3.5億元用于教育項目建設,為教育事業發展注入“強心劑”。其中,新建的環縣城北新區九年制學校,一次性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200個;同步改擴建的96所義務教育學校,再添1200個學位,全面優化了城區教育資源供給布局。
數字賦能:為城鄉教育打通“信息動脈”
在環城鎮馬蓮臺子小學,一場特殊的音樂課正在進行:學生們通過智慧黑板,與縣城南關小學的師生“同上一節課”。“教育數字化讓農村孩子與城里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線’。”教師代小艷感慨。
在此基礎上,環縣創新“云端”教育模式:一方面選派25名學科名師,每周為46所鄉村小規模學校開展“名師直播課堂”;另一方面引進“名校網絡課堂”,聯動西北師大附中、成都七中等名校,為環縣一中、環城初中4個班級輸送同步課程,讓薄弱學校與名校“隔空牽手”。
南關小學作為“名師直播課堂”核心校,已派出6名語數英骨干教師參與授課。在分數乘法應用題直播課上,教師苗成林借助動態課件,將抽象知識具象化,6所聯盟小學同步學習。
“我們會提前和鄉村學校教師溝通學情,調整教學內容,還會聯合開展教師技能大賽、學生活動,讓優質資源真正落地。”南關小學副校長吳鵬飛介紹,學校還聯動天津、北京、蘭州等地名校,為聯盟校輸送幫扶資源,推動鄉村教育質量提升。
2024年,環縣為全縣56所縣城學校、鄉鎮初中及中心校搭建教育專網,實現“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校園無線網全覆蓋,為城鄉教育資源共享打通“信息動脈”。
特色育人:為學生鋪就“成才路”
在環縣五中,道情皮影戲社團的展示活動格外吸睛,學生們手持皮影道具,演繹《釵頭鳳》的經典故事,一招一式盡顯傳統文化魅力。除皮影社團外,學校還開設音樂、美術、書法、科技創新等多個社團,每天下午的社團活動時間,校園儼然成為“藝術與創新的樂園”。
“我們重視學生全面發展,初中階段開設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特色課程,高中體藝高考上線率保持在70%左右。”環縣五中黨總支書記唐雪芹表示,多樣化課程讓學生找到自主發展方向,近年來已有上百名特長生被名校錄取。
與環縣五中深耕文化藝術教育不同,環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聚焦“技能成才”,以實踐為導向培育技術人才。在汽修實訓車間,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熟練操作設備,專注打磨專業技能。“看中汽修專業的就業前景,學校實訓設備先進,老師教得認真,我有信心畢業后找到好工作。”工業二年級七班學生喬樂樂說。
從硬件升級到數字賦能,從特色培育到師資提質,環縣以“全鏈條”發力、“多維度”深耕的實踐,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適宜的教育環境中找到成長方向,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