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周爺爺因病長期臥床,老伴王奶奶獨自照料,身心疲憊。一張長護險保單的兌現,為這個家庭帶來轉機:專業護理員定期上門,輔具租賃減輕負擔,周爺爺的褥瘡消失、肌力恢復,家庭照護支出直降90%。“長護險這個政策是真的好!”王奶奶的感嘆,正是中國人壽在陜西漢中開展長護險服務的暖心縮影。
漢中“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之下,人口老齡化挑戰嚴峻。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該市60歲以上老人占比24.31%,65歲以上達17.71%,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是陜西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市之一。

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我國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萬,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長期照護。因此,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五年強調“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該制度已成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
乘政策東風,漢中市政府將長護險試點納入“醫養在漢中”城市品牌,成為陜西唯一試點城市。中國人壽漢中分公司肩負主承保重任,在政府及醫保部門指導下,開啟制度創新與民生溫度的探索。
試點拒絕“照搬照抄”,而是立足本地創新。中國人壽融合自身資源與地緣經驗,發揮機構、人員、科技優勢,組建漢中市長期護理保險服務中心,遴選31名具備護理、康復、保險等專業特長的員工,開發“漢中智慧長護系統”,構建起“有親情、有溫度、標準化、科技化”的特色管理服務體系,通過“三多元一帶動”的“漢中模式”,服務全市40余萬職工。
多元籌資破解“錢從哪里來”的難題。此前,許多試點城市長護險資金依賴醫;饎澽D,個人繳費占比低,可持續性存憂。漢中創新推出“50+30+20”三方共擔模式:個人賬戶年繳50元,醫保基金劃轉30元,財政補助20元。這一設計分散基金風險,滿足業務需求,保障了制度可持續性。
多元照護優化“誰來護理”的選擇。城固縣103歲的徐爺爺選擇“居家自主+上門護理”組合,每月得到6次機構上門照護,還能拿到480元補助支持家人照料。中國人壽工作人員介紹,該模式占待遇人群的55%,“既保留家庭溫情,又注入專業力量”。漢中構建的五維照護矩陣覆蓋居家自主、上門服務、機構護理等場景,“居家自主與上門護理相結合”模式,讓失能人員在家人照料基礎上獲得定期專業上門服務,兼顧生活照護標準化與家庭收入平衡,緩解經濟和照護負擔,獲廣泛認可。
多元服務讓“服務包”溫暖千家萬戶。漢中市醫保管理部門制定《漢中市長期護理保險護理服務項目及標準》,明確身體護理、生活護理、醫療護理等3大類40項服務,重度失能者可選7個子項組合“服務包”;按失能等級和護理方式,設15個差別化支付標準,從450元到1620元不等。符合條件的重度失能人員還可單獨或同時享受護理用品、助浴護理、輔具租賃等3個特色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提升服務精準性。

資源帶動激活銀發經濟乘數效應。長護險不僅解失能家庭之困,還成為漢中康養產業發展引擎。作為“四個在漢中”的重要落地措施,試點四年來,漢中催生37家定點機構,產業從單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拓展到專業上門護理機構,延伸出輔具租賃和護理耗材配送機構,“醫、養、護、械”完整產業鏈初具規模。其中7家國內大型康養機構借長護險契機入駐,帶動社會資金投入、新增500個崗位,推動全市醫養結合產業快速發展,為打造區域康養高地提供關鍵支撐。
如今,漢中長護險試點經驗獲國家醫保局、陜西省人民政府認可。其價值在于以區域稟賦為基,將制度創新轉化為民生溫度。中國人壽陜西省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建立政府、市場和家庭責任共擔的可持續機制,推動長護險健康發展,惠及更多失能家庭,讓失能者更有尊嚴,讓服務者更有力量。” (稿件來源:中國人壽甘肅省分公司)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