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牛占虎 李明娟 馬蘭玲
“現在每天在‘幸福蘭州長者食堂’吃飯,遇上下雨天志愿者會將熱乎乎的飯菜送到行動不太方便的老年人家里。食堂里有饅頭、米飯、面條、素菜、葷菜,種類多,熱乎可口,老人們中午在食堂吃飯嘮家常,飯后下棋、打牌,學唱歌,幸福得很。”79歲的李宗彪老人對社區服務贊不絕口。

蘭州市安寧區安寧西路街道棗林西社區轄14個居民小區、住有5600多戶11500多人。社區采用“中央集中配送+社區就餐+上門配送”模式,將助餐與銀齡學堂、康養、文化活動融合。這一鮮活實踐詮釋了基層治理的民生溫度,是甘肅民生領域建設的生動縮影。

此前,許多老年人反映吃飯難,希望社區開辦老年食堂。“怎么把食堂辦好,還得問居民。”社區黨委書記黃麗娟說。隨后,棗林西社區在居民群中發出意見征集通知,與200多位居民座談,辦起了“幸福蘭州長者食堂”。食堂變著花樣做飯菜,盡量滿足老年人的用餐口味和習慣。正在吃飯的劉大爺說,自從有了食堂,家里幾乎沒做過飯,食堂衛生好、飯菜品種多、味道香,都是小碗菜自選,一頓飯超不過10塊錢。

“我們沒有獨立的辦公室,每一張桌子都是辦公桌,每一個地方都是辦公點。”黃麗娟的話道出了社區“辦公區域最小化、便民活動場地最大化”的服務理念。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針對6至13歲青少年,社區開辦公益“紅領巾”課后托管班,配備專職教師與大學生志愿者,設有作業輔導、素質拓展等課程,解決家長“看護難”問題。轄區居民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在超市上班,下班遲,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放學就在托管班,有老師輔導作業,很放心。
網格員們用“鐵腳板”丈量民情,成為居民的“貼心人”。棗林西社區對特殊群體落實“一周一上門”“早看窗簾晚看燈”,提供“零距離幫代辦”服務;依托“民情地圖·小蘭善治”平臺,橫向打通綜治、信訪等多部門,縱向貫通區、街道、社區、網格四級系統,為群眾提供報事說事、參與治理的便捷平臺。2025年以來,社區辦理群眾訴求735件,化解矛盾糾紛249件,群眾滿意率與安全幸福指數雙提升。

治安環境的好壞是平安建設的關鍵。劉家堡派出所所長朱宏軍眼中透著堅定:“全所民輔警深感肩頭責任之重,始終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作為工作目標,用實際行動守護群眾幸福生活。”
“遠親不如近鄰,為水管漏水這點事傷了和氣,值得嗎?”走進劉家堡派出所“老警官調解室”,退休民警漢桂玲正握著居民潘女士與樓上住戶小劉的手耐心勸導。此前,小劉家中水管漏水導致潘女士臥室天花板受損,雙方爭執不下,甚至揚言要通過訴訟解決。漢桂玲從“鄰里情分”切入,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相鄰權的條款釋法說理,最終兩人握手言和。
一年來,劉家堡派出所累計排查矛盾糾紛283起,化解率達100%;轄區實現10年無命案,未發生民轉刑、刑轉命案件,將確保“矛盾不上交”的承諾落到每一戶群眾家中。
高效服務的背后,是黨建引領下的精細化網格治理體系。棗林西社區積極構建“田字型”基層治理體系,打造“多網合一、一網統管”模式,科學劃分12個小網格,按“1+4+X”模式配備力量,推動網格化服務管理更精準。


社區用心服務換來了居民真心回饋,形成“共建共享”局面。退休老黨員當起了“銀發志愿者”,孩子們參與環境衛生宣傳、清潔行動……越來越多居民從“享受者”變為“行動者”。2024年,棗林西社區榮獲甘肅省新時代“楓橋式”基層單位、全省“紅石榴”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示范社區、“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懷著為民服務的初心,蘭州市用心用情托舉“一老一小”幸福生活,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建立養老機構26家、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4個、示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10個、村級互助幸福院510個。

“一老一小”不僅是萬千家庭的牽掛,更是民生福祉的關鍵所在。我省始終秉持“民生為大”的理念,在教育、醫療、養老與托育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幫助年輕人能就業,優化黨群服務陣地的功能,精準解決群眾家門口的實際問題,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