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既是黃河、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更是遏制風沙東侵的關鍵治理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甘肅如何將守護生態屏障的責任扛在肩頭、化為行動,書寫生態為民、生態富民的“兩山”理念新答卷呢?

祁連山,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這里不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產流地,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曾經,由于過度放牧和無序利用,祁連山的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為保護祁連山生態,當地政府實施禁牧政策,組織過渡區牧民下山。牧民巴建榮家的草場位于祁連山低地草原向高山草原過渡區,禁牧政策之下,他們家十多年前離開祖輩傳承的牧場,在20多公里外租下草場放牧牛羊。

巴建榮所在的東牛毛村共有79戶牧民,為了讓大家的搬遷沒有后顧之憂,當地先組織老百姓修平房,之后爭取到草原獎補政策。

巴建榮一家三口能拿到將近69,000元草原補償。定居下來的牧民們漸漸適應了山下的新生活,與此同時他們自己也在尋找新的出路。

巴建榮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開始租用過渡區外的草場繼續自己的放牧生活。因為牛羊喜食牧草和玉米秸稈,他還租用山下的玉米地作為牛羊的冬季牧場。

關于“借牧”,巴建榮的賬算得明明白白。他告訴記者,租用玉米地秸稈喂養的這段 “借牧”時間,平均每只羊剔除98元的額外成本,還能增加30元左右的純收入。

同樣,對于種植玉米的農戶來說,也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現代農牧業投資有限公司農場負責人 張光榮:一畝地租金是一個月150元,去年一共種了2160畝地,租下來租了30多萬元。

除了增加收入,農場還可以減少處置秸稈需要投入的成本,牲畜糞便還田,更是天然的肥料,耕地在秋冬季節蓄好肥力,開春種莊稼長勢更旺。

2024年,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采用借牧模式的牧民有900戶,借牧牲畜達30.05萬頭只。在祁連山牧區,借牧模式還有一筆劃算的生態賬。牧民們在秋冬季節用秸稈喂養牲畜,相當于給祁連山的天然草原放5個月的“年假”。山腳下的玉米地里,也避免了秸稈焚燒對大氣造成的污染。祁連山的草原生態系統在這樣的保護修復中,漸漸煥發了生機。

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王旭:祁連山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近年來,我們持續加強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克服了生態系統脆弱、歷史遺留問題較多、跨區域跨部門協同治理難度大等一系列困難和問題,把祁連山生態保護當作“天大的事”來抓,像保護眼睛一樣呵護好我們的“母親山”,以最強烈的政治擔當,實施最徹底的“刮骨療傷”,鐵腕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對所有草原納入補獎政策范圍,對傳統共牧區實行禁牧管理,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為了對祁連山各類環境要素實時、精準、高效地監測監管,甘肅省劃定祁連山生態保護紅線5.4萬平方公里,打造“智慧祁連山大數據平臺”,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了全覆蓋、無盲區、無死角的生態管護。

監測顯示:祁連山保護區內75.36萬公頃林地森林蓄積量持續增加,75.27萬公頃草原生態穩定性不斷增強,旗艦物種雪豹增加到350只至500只,野生動物數量較2014年增加15%—20%。

除了筑牢祁連山這座生態安全屏障,甘肅還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肩負著守護黃河安瀾的重任。根據統計,黃河每年輸送的沙量高達16億噸,其中90%以上都是來自黃土高原。

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王旭: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上,甘肅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水土流失嚴重,甘肅省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省內黃河流域總面積的73.41%,入黃泥沙量逐年減少但數量依然較大。

為了改善水土流失,蘭州市持續植樹造林,森林覆蓋面積持續擴大,“十四五”期間,蘭州市平均每年增加12萬畝;累計減少黃河泥沙輸入約120萬噸,涵養水源1140萬噸。

黃河在甘肅境內兩進兩出,入甘南、臨夏,穿蘭州、白銀,一路奔涌913公里,覆蓋全省9個市(州)、34%的國土面積,支撐起隴原大地的生態脈搏。

曾經因過度開發留下 “傷痕” 的祁連山,正以 “祛沉疴、還舊賬”,逐漸恢復山青、林茂;而黃河甘肅段則是錨定“重在保護,要在治理”,一邊以大規模植樹種草筑牢水土保持防線,一邊依托智能監測對整個流域施行“鐵腕監管”。大山大河不僅勾勒出甘肅的壯麗地貌,更構筑起我國西部的重要生態屏障。

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王旭:我們將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堅決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一方面,在“治山理水”上深化攻堅,另一方面,在“建章立制”上創新突破,不斷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持續提升生態治理能力,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機制,讓隴原大地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富民興隴的金山銀山。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