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牛占虎 李明娟
汽車駛出榆中縣城,向馬坡鄉方向行進。洪災過后,溝道內原本雜亂林立的亂石已被清理得規整有序,路面較以往平整了許多。沿途可見公路搶修、安置點土地平整、村民搶收秋糧的繁忙場景,一幅災后重建與生產恢復并行的生動畫面正徐徐展開。

自8月7日山洪災害發生以來,地處馬銜山腳下的榆中縣馬坡鄉舊莊溝村,大型機械的轟鳴聲便未曾停歇。近日,該村房屋受損農戶集中安置房及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的重建前期工作正加速推進,為受災群眾早日“安家”筑牢基礎。

9月10日,記者走進馬坡鄉舊莊溝村村委會對面的甘肅建投六建集團項目現場,這里是榆中縣山洪災害房屋受損農戶集中安置房及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的建設現場,F場機械轟鳴不斷,項目部板房已全部搭建完成,工作人員正緊張有序地推進各項籌備工作。門口的工程概況牌顯示,該災后重建工程于9月7日正式啟動,計劃10月31日全面完工;安置房采用磚混結構,總建筑面積達7757.05平方米,建成后將切實解決受災群眾的住房難題。

“目前項目正集中力量推進土地平整、地基開挖,同時加快水泥、磚塊、鋼筋等建材的運輸與儲備,為后續主體施工搶時間。”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道。

記者從甘肅建投榆中縣山洪災害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領導小組獲悉,此次甘肅建投共承擔榆中縣3個集中安置點的建設任務。項目開工以來,各建設團隊以“搶工期、保質量、惠民生”為目標,通過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將建設任務細化到每一名管理人員、每一個施工環節,確保重建工作高效推進。為保障進度,3個項目部精選96名管理人員全程駐場統籌調度,組織近500名勞務作業人員分班施工、輪班作業,100余輛施工機械與運輸車輛24小時高效運轉,形成了“上下聯動、全員攻堅”的建設合力。

目前,甘肅建投集團建設的3個安置點均按計劃穩步推進:由四建公司承建的小康營村集中安置點,計劃建設2棟五層住宅樓,當前已進入地上一層施工階段;由西部市政公司承建的八門寺村集中安置點,同步開展新建安置房的土方開挖與房屋基礎砌筑工作,累計外運土方已近11萬立方米;由六建公司承建的舊莊溝村安置點,新建房屋的前期作業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沿著基本恢復通行的道路繼續前行,記者看到,由中鐵二十一局承建的馬蓮灘村安置點,也在加緊推進重建所需的土地清理、道路平整等前期工作。

災后重建不僅有施工方的“硬核”攻堅,更有當地群眾的“主動參與”。在舊莊溝村,村民張秀花正忙著在自家地里采收洋芋,她告訴記者:“等把莊稼收完,我和老伴就去安置點項目工地打工,既能多掙點錢補貼家用,也能為家鄉的重建出份力。”群眾的積極參與,讓災后重建不僅是“蓋房子、修道路”的工程,更成為“凝聚人心、共渡難關”的民心工程。

截至目前,榆中縣已通過租賃住房、投親靠友等多元化方式,實現了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全覆蓋、無遺漏”,切實保障了群眾的基本生活。與此同時,當地相關部門及各級干部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主動下沉一線摸排需求,幫助群眾解決蔬菜銷售、子女入學、就醫問診等實際困難,讓民生溫度始終“在線”。
從搶險救災到重建攻堅,從臨時安置到民生保障,榆中縣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與“責任在肩”的使命感,統籌推進災后重建與生產恢復,用實際行動為受災群眾筑起“安心墻”,奮力書寫著“災后重生、家園更美”的榆中答卷。
版權聲明
1.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受理對接。如需繼續使用上述相關內容,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聯系電話:0931-8159799。
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